(本网讯 记者张娜)七夕节,又称乞巧节,最早有载于西汉,鼎盛于宋代,源于星宿崇拜,后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传说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,妇女们相约穿针乞巧,投针验巧祈求得到智慧,变得心灵手巧。2006年,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七夕习俗
穿针
晋代葛洪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俱以习之”。大意就是在楼里兴致勃勃地穿针。
穿针比巧
穿针乞巧者,或穿七孔针,或穿九孔针,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。
喜蛛应巧
女子们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(也叫喜子)放在小盒中,次日清晨开盒观其结网疏密程度,唐朝视网之密为巧手。
投针验巧
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净水视影定验巧拙。
丢巧针
七夕,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,待水面尘土结成一层薄膜后,将针散放水面上,观其在水中的图影,形状好看的为巧手。
七夕风俗食物
巧果
即七夕果,乞巧果子,又称巧食或巧舌,是上海特色传统糕点,七夕的应节食品。
五子
食五子,即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。是七夕“拜织女”的祭拜供品。
巧酥
传统名点之一,为了庆贺牛郎、织女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。
云面
山东临沂七夕吃云面。此面用露水制成,吃它能获得巧意。
江米条
老南京人过七夕有个独特的风俗:吃江米条。